一百年前被一个美国人打落的长臂猿,成了一百年后家族自立门户的重要依据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缤纷自然ColorfulNatureFilms,感谢授权转载。
1917年愚人节那天,当美国人安得思到达云南一个叫禾木树的傣族村子,用6.5x54mm口径的卡宾枪打下三只长臂猿作为标本时,他肯定想象不出那个地方现在的模样。
他肯定也想不到,一百年后,有人将他打下的长臂猿命名为一个全新的物种,而其中一具雄性标本是这个物种的模式标本,现存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那么,安得思是谁?
安得思,本名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1884.1.26-1960.3.11)@Americ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他是美国著名的探险家、博物学家,曾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是第一个发现恐龙蛋化石的人,20世纪初因在中国和蒙古的科考探险而知名,曾上过《时代》杂志封面。
他是个传奇,但在中国,似乎没多少人知道他。
安得思写有大量的探险笔记和著作,我们且谈论他于1916年至1917年,和他妻子伊维特·博勒普率领的名为“亚洲动物考察”科考团(Asiatic Zoological Expedition)前往中国,到过云南及中国境内其他一些地方后写下的《在中国的宿营和行踪》(Campus and Trails in China)一书(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阅读)。
由D. Appleton出版公司于1918出版的《在中国的宿营和行踪》。@Walkabout Books
书中记载,1916年3月,他是先是从美国出发,到达福州,他想在那儿寻找传说中的“蓝虎”。而后辗转到云南,在他看来,在中国,被了解得最少的省份,是云南。
“因为复杂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形成多样而独特的动物区系,而且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云南那样,有着如此丰富的民族和语言”。
那年,是他婚后的第二年,云南成了他梦想前往的探险目的地。而这本书中的文字和影像,让我们得以一窥一百年前中国野生动物的情况。
2017年1月,《美国灵长类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的封面是一幅来自云南的水彩画,画的是一雄一雌两只白眉长臂猿,因为这种长臂猿有了个新的名字: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名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它命名的,是云山保护的创始人和理事、中山大学的范朋飞教授。
美国灵长类杂志封面,由李茜绘制。
这是范教授和他的团队基于对这个物种近十年研究的成果。在范教授文章的描述中,天行长臂猿的正模标本是一具现存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雄性毛皮标本,编号是M-43068。
1938年由一个叫Allen的工作人员录入这具标本的信息,他在资料上标记:由安得思于1917年4月5日在位于北纬25度,东经98.83度,中国云南保山一个叫Ho-mu-shu(=hongmushu)的地方所采集。
天行长臂猿模式标本,M-43068,现存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如今,在此经纬度上并没有一个叫红木树(hongmushu)的地方,但有一个村子名叫禾木树,那里,便是天行长臂猿的模式标本产地。
幸运的是,安得思专门在《在中国的宿营和行踪》第三十四章“禾木树的长臂猿”中,用大量的篇幅和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村子和森林以及他如何打下长臂猿的过程。
这,是关于这个物种最早的描述。
“我们从马夫和其他本地人那儿获知,在永昌至腾越主路旁不远一个叫禾木树的村子里,有数量非常多的黑猴子,根据他们的描述,我可以肯定那是长臂猿,于是我们决定在那里驻扎下一个采集营地。”
4月1日中午两点,他来到禾木树村,那是个在建在半山腰一块不足45米见方平地的小村子,一旁是壮观的怒江,次日早晨,他便在扎营地下方150米左右的林子听到长臂猿的鸣叫声。
“我们听到四周"wu-wa,wu-wa"的叫声,毫无疑问,这跟我在南定河听到的完全不同。我们于是决定在山脊上找一个较为平坦的地方,方便看到两侧小山坡,这有利于我们采集标本。”
高黎贡山海拔2000米,类似于安得思所描述的原始森林。禾木树村的森林在海拔1000米处,那是最适合天行长臂猿栖息的海拔。@缤纷自然/董磊摄
“那里眼之所及,群山像绿色的海洋向外翻滚。我们都着迷于这片森林:每一株巨木上粗壮的树干都覆盖着大量的蕨类和附生、寄生植物,还有成千上万的像绳索一样的藤蔓植物随着微风摇摆,树冠层是如此的茂密,以至于树下暗无天日。”
两天休整准备后,他和他的妻子打下了两雄一雌共三只长臂猿。
安得思采集的雌性天行长臂猿标本。@安得思
安得思在临沧市南定河采集的雌性白掌长臂猿,现已在中国野外灭绝。@安得思
“禾木树的这几只长臂猿确实跟南定河的(白掌长臂猿)很不一样,和在缅甸发现的白眉长臂猿一样。”
“年轻和老年的雄性都是碳黑色的毛发,脸上有两撇白眉毛,雌性毛发是浅棕色的。它们鸣叫时不是安静地坐在树上,而是边叫边摆动。它们多在晴天的早上鸣叫,一叫差不多二十分钟,阴天便常保持沉默。它们有明确的觅食地点,能快速而准确地从一棵树摆荡到另一棵树上,令人拍案叫绝。”
2018年1月9日摄于禾木树村,天行长臂猿模式产地。@缤纷自然/丁铨摄
上个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李家华副局长带领下,范朋飞教授最终确认了安得思描述的采集到天行长臂猿模式标本的地方。
那里,怒江依旧流淌,却没了大树,没了猿声,山坡上种着连绵成片的咖啡。
84岁的当地老人说,五六十年代,村里还常有老虎和豹子出没,他也不清楚哪时开始听不到长臂猿的鸣叫。两公里外新开了一家咖啡博物馆,解说员说最适合种植咖啡的海拔是1000-1500米,1952年的时候,在潞江坝开始了大规模咖啡种植。
安得思百年前关于禾木树村生动的描述,让人向往,巨大的树遮天蔽日,晴天的早晨,猿声此起彼伏。百年后,低海拔栖息地已被咖啡等经济作物占据,现有的天行长臂猿残存种群都生活在1800米以上的森林斑块中,数量仅存约120-150只,濒临灭绝。
站在咖啡地,遥望怒江,有且只能发挥想象力。
温馨提醒:由缤纷自然、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云山保护)、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制作的自然影片《中国天行者》,coming soon。
我们是云山保护,一个集研究与保护于一身的机构。欢迎转载或投稿,微信联系 yunshan_baohu
长按二维码关注